笔趣阁
笔趣阁 > 官场之天眼读心 > 8、孔二楞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8、孔二楞子

  官场之天眼读心

“喂,孔先生,最近在忙啥子事啊。”老板问。


“不过是天天污染空气罢了,还能有啥事忙?”那人头也不抬地说。


“听先生天天念叨‘天生我材必有用。’,以先生的大才,终有一天会出人头地的。”酒店老板倒是对这怪人比较尊重。


那人冷笑道:“今无欧阳修,那有我的出头之日?”


大家都愕然,不知他这话是什么意思,李炜却听懂了。这是“出人头地”这一成语的出处,北宋嘉祐二年,欧阳修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。在阅卷时,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,认为应列第一名。他便把文章传给同僚观看,大家都赞赏不已。不过,欧阳修觉得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学生曾巩的,为了避嫌,就把它定为第二名。


放榜后,按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,不想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,而是年青的学子苏轼,欧阳修才知闹误会了。欧阳修很欣赏苏轼,他给朋友写信时说:读苏轼的文章,不禁让我汗颜。真痛快啊!我应当给苏轼让路,使他高出我一头。


看来,这人的古文底子应该是不错的。


说话间,他那一碟花生米,三两白酒下肚,也不见开帐,只和老板打了声招,便袖着手,慢慢地走出店门。


怪人出门后,胡志军先忍不住了,问酒店老板:“这人是谁啊,这么奇怪?”


老板笑着说:“两位肯定是外地来的?没听说过孔二楞子的事?”


李炜也笑着说:“老板好眼力,再来半斤酒,我们喝着,您就给我们讲讲这孔二楞子的事好不好。”


老板笑呵呵给他们又打了半斤包谷酒,坐在旁边给他们讲起孔二楞子的事来。


这孔二楞子,本名叫孔绍,是黄沙市城关镇黄沙村人,曾经是当地妇孺皆知的神童。父母皆不识字,以贩卖水果蔬菜为生。


孔绍童年时极聪颖,从五岁起,便能口算一百以内加减乘除,其父每天卖菜时,总是将他放在架子车辕杆上,让他算帐。


每次父母称好了水果蔬菜,只要报出斤两,他立即就能算出钱数,分文不差。让集市上买水果买菜的大娘大婶们啧啧称奇,很快,孔绍小神童的大名就在整个集市传开,有些人来不为买菜,就是为了验证一下神童是不是像传说中那么神。孔父的生意,因为小孔绍,比其他菜贩要好得多。


神童孔绍的故事不久传到了黄沙中学校长罗长贵耳中,他心中好奇,便来到菜市场,想看看神童长什么样,到底有多神。


当看到那个坐在车辕杆上,晃当着一双小腿,正在吃手指的大头小孩时,罗长贵微微有些失望。他认为,所谓神童,肯定是这孩子的父亲招揽生意的一种噱头罢了。


他正想走开,却看到有一个老大娘过来买苹果,苹果每斤一块五,老大娘捎好了八个苹果,放进称盘中,果贩刚报出斤两:三斤三两,那大头小孩从口中取出手指说:“四块九毛五,老孔,你快点,我饿死啦。”


果贩一边收钱找零,一边安抚道:“快啦快啦,马上就卖完啦,今天我带你吃羊肉泡去。”


那大头小子像大人一般撇撇嘴说:“你这话都说了三回了,信你才怪。”


果贩不好意思地说:“今天生意好,一定带你去,不骗你。”


小子哼了一声说:“再信你一次。”


这一切被罗长贵看在眼里,心中大叫神奇,便回身走到果摊前,想再试一试这神童。


他对果贩说:“你这些苹果我都要了,优惠一下。”


果贩说:“如果你全要,我算你一块三,每斤优惠两毛。”


罗长贵有心要难一难这神童,就故意将苹果价讲到一元三角七分。果贩将所有苹果放入一只大塑料袋中,一称,正好是八斤,罗长贵却从中取出一只有疤的,说这个不能算,复称后,变成了七斤三两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6biqu.com。 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6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